“子孙若如我,留钱做什么?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。子孙不如我,留钱做什么?愚而多财,益增其过。”林则徐的这番话,不论在过去还是如今,都依然具有不朽的现实意义。一个家庭如果能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,完全能够颠覆“投胎是门技术活”的说法。可惜的是,清朝的名将李鸿章,虽然才学卓越,却从未理解这个深刻的道理。他一生育有12个孙子,但其中能称得上像他那样的,恐怕少之又少。
今天,我们要提到的这位李子嘉,毫无疑问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败家子之一。李鸿章在世时,从未见过这个孙子,因为李子嘉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的小儿子。而李子嘉出生时,恰好在李鸿章去世的九年之后。李鸿章离世时,留下了丰厚的遗产,约有4000万两白银以及若干的房产。李经方继承了其中的1000万两白银。按照当时的货币兑换比例,这相当于现在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财富。可以想象,李子嘉出生后过着的绝对是锦衣玉食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李经方的儿子们,尽管继承了如此丰厚的家产,却在教育方面显得异常松懈。李经方并未给予他们应有的约束和教导,而是任凭孩子们自由发展。于是,李子嘉的哥哥李厚甫,便成了典型的败家子,李子嘉也未能幸免。幸运的是,李经方的妻子对儿子们的教育则显得更为严格。她为孩子们请来了洋老师,安排他们学习英文,并且实施国际化教育。然而,严格的教育并未能够阻止李子嘉沉溺于安逸的生活方式。到了十几岁,他已经成了当地名声显赫的纨绔子弟。
1934年,李经方因病去世,两个儿子也已经长大。对于如何分割遗产,他们完全是熟练的行家。在母亲的见证下,李子嘉和哥哥李厚甫迅速分配了家产。李子嘉得到了一栋上海的三层别墅、一片山地、1.3万亩的田地,以及每月500大洋的零用钱。这笔零用钱由母亲掌管,家中的动产也在她手中。
那么,500大洋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?根据相关资料,1933年时,国民政府规定每枚银圆重26.7克,含银量89%。这相当于现代人民币700至800元的购买力。如果一个家庭拥有100大洋,就已经算得上是小康之家,而3大洋可以买一头牛。所以李子嘉每月的500大洋零用钱,简直是普通人一辈子也无法积累的财富。想象一下,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,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,花费的也不过是800多大洋。
然而,拥有如此丰厚的财富,李子嘉却从未珍惜。他每天出入烟花柳巷,沉迷于吸大烟、赌博等恶习中,生活毫无节制。李子嘉的赌博运气极差,往往是逢赌必输,这样的生活方式使他即便拥有500大洋的月零花钱,也依然常常捉襟见肘。李经方的妻子屡次告诫他,然而李子嘉根本不以为意,继续放纵自己。
无奈之下,李子嘉的母亲为他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。她认为,既然成了家,就该有责任心,且妻子能约束他。然而,李子嘉虽然在婚后短时间内有所收敛,但不久后便恢复了往日的荒唐生活。他常常在青楼里待上几个月不回家,更让家里人愁眉不展。
最让家中人无法忍受的是,李子嘉不仅好赌好色,还曾花费千金赎回一位青楼女子。这一行为让家中气氛更加紧张。李子嘉的母亲心灰意冷,决定放手让儿子自生自灭。她整理好家产,带着家人远赴英国,准备从此不再理会李子嘉的任何事宜。
失去母亲的束缚后,李子嘉开始肆意挥霍家产。无所畏惧的他,卖房卖地,一度把所有田产都挥霍殆尽。李子嘉的妻妾们见事态不妙,提前收拾了行李离开,而家中的仆人们也趁机带走了所有值钱的东西。李子嘉最终成了孤家寡人,既没有钱,又没有亲人,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。
这时,李子嘉突然想起曾经借给好友左巨生十石米,于是前去讨债。左巨生是李子嘉的老友,也是左宗棠的孙子,然而,和李子嘉一样,左巨生同样奢侈无度,早已把家财吃光。见李子嘉来要债,左巨生毫不客气地说:“我家也没钱,你不嫌弃的话,就留在我这里一起受苦吧。”于是,李子嘉无奈地留了下来,然而两人所过的生活极其贫困,日常餐食不过是白汤煮饭,几粒饭粒也吃不到。
李子嘉最终因无法忍受贫困和绝望,决定自尽。冬天寒冷的河水将他淹没,但命运却没让他死去。被人救起后,他因身体虚弱患上了伤寒,而左巨生却无力为他请医生,只能让他在床上等死。几天后,李子嘉因高烧而死。左巨生无奈地通知李家来收尸,但李厚甫却拿着破席将他卷起来带走。
李子嘉的一生,享过荣华富贵,玩尽人世间的花天酒地,最终却死于贫困。他的一生,若早知道如此结局,是否会有所悔悟呢?但如果李鸿章早知孙子如此不堪,是否还会为他们留下那些遗产呢?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。如今,许多家庭依然为后代积攒财富,却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。如此的现实,究竟是悲剧,还是喜剧呢?答案恐怕早已不言自明。
发布于:天津市